當新科技的來臨,經常都有多種不同的態度, 第一種是恐懼悲觀型, 他們都會對人工智能新科技非常抗拒, 覺得面對人工智能是一隻怪獸, 不想瞭解和明白, 對未來社會帶來負面的影響。
第二種無奈接受型, 他們覺得人工智能是大勢所趨, 舊事物都會逐漸被取替, 但不想接觸新科技, 等待淘汰, 第三種就勇於接受新事物, 因為世界事物不斷轉變, 其實自己身體都不斷改變, 若果新事物帶來新方便, 何妨一試? 第四種謹慎面對新事物, 新科技當然帶來新方便和新機遇, 但也有可能帶來新問題。
作為成熟信徒, 當然要接受新事物, 但亦要小心和有批判, 人工智能可帶來豐富的聖經知識, 但沒有良好學習的態度, 都是表面而不是讓神的話語改變信徒的內心和價值觀, 所以在下面逐點探閱。
標籤: 林以諾博士
希伯來人、以色列人、猶大人、猶太人名稱的來龍去脈
當我們閱讀聖經或在日常生活中, 可能都會接觸到希伯來人、以色列人、猶大人、猶太人等名稱, 似乎差不多同義詞, 為何有不同稱謂? 那像中國人在不同朝代也會有不同名稱, 例如漢人或唐人。
聖經所記載都源遠流長歷史, 特別是神與祂選民的記載, 因時間和地域文化, 都會衍生不同叫法, 依時間時序的出現是希伯來、以色列、猶大和猶太, 從下面的經文便知道這些名字的最初出處:
疫情下牧養的挑戰
信仰是信徒每天要問自己的問題, 我信的是甚麼? 要付甚麼代價? 牧養是誰的責任? 是否在疫情下或任何逼迫下, 我對主耶穌關係仍然堅信不移, 沒有一絲影響? 相信很多信徒都沒有思想這些問題, 從二零二零年的疫情逼使教會、教牧同工、 信徒在面對挑戰怎樣落實信徒的信仰? 未嘗不是一件壞事。
記得主耶穌三次問彼得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 然後說:「你餵養我的羊。」, 彼得在聖經給我們一個好例子, 作為我們學習的好榜樣, 1我這做長老、做基督受苦的見證、同享後來所要顯現之榮耀的,勸你們中間與我同做長老的人: 2 務要牧養在你們中間神的群羊,按著神旨意照管他們,不是出於勉強,乃是出於甘心;也不是因為貪財,乃是出於樂意; 3 也不是轄制所託付你們的,乃是做群羊的榜樣。 4 到了牧長顯現的時候,你們必得那永不衰殘的榮耀冠冕。 彼得前書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