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書第十四章 主內弟兄姊妹相處之道

當時羅馬教會主要可分猶太信徒和外邦信徒, 肯定他們的成長背景有不同的經歷, 今天的海外華人教會也會面對不一樣的文化背景, 信主年日, 信仰經歷和信心大小。就算在香港或台灣的本土教會, 雖然可能大多數都是中產信徒, 但亦有少數基層信徒。教會本身就要照顧不同階層的信徒, 更重要信徒的言行避免成為別人的絆腳石, 因為現代信徒仿似都是在舞台上演員被人觀看, 同時自己在台下是影評人, 細看使徒保羅的討論, 也會使現代信徒避免不必要的分化, 並可以和諧共處, 互相牧養。 read more

羅馬書第十三章 信徒在社會的操守

我們要知道當主耶穌傳道時, 正是在羅馬統治, 祂被問到納稅給愷撒可以不可以? 使徒保羅寫信給羅馬教會, 也是羅馬政權中心的所在。舊約都記載不同的政權, 遠至出埃及時的法老王權、打敗猶大的巴比倫、可以讓猶大餘民返回猶大地的波斯。肯定當時的埃及法老苦待以色列民, 巴比倫攻下耶路撒冷, 滅了猶大。使徒保羅所講要順服掌權, 是基於甚麼論點?
舊約時有613律例有關對神、對人和對節期的法規和定例需要以色列人遵守, 「凡事都不可虧欠人,唯有彼此相愛,要常以為虧欠。因為愛人的,就完全了律法。」使徒保羅為何用了「愛」去完全律法? 這是信徒對社會的原則。 read more

羅馬書第十二章 信徒用自己獻為活祭

使徒保羅在本章就開始講述信仰如何應用在日常生活和待人接物。舊約時期有祭司和獻祭制度, 其實舊約的獻祭都是預表主耶穌指向在十字架為世人犧牲, 原先舊約獻祭已不需要, 但保羅勸信徒 「將身體獻上,當做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 並要更新信徒的世界觀, 信徒肢體要互相配搭。保羅怎樣教導我們活出信仰? 讓我們一起探究。

1 所以弟兄們,我以神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做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侍奉乃是理所當然的。 2 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
神的慈悲怎對相信祂的人?
「將身體獻上,當做活祭」, 作為今天的信徒你會怎樣演繹使徒保羅的勸喻?
這裏講的「侍奉」, 可以在教會以外的層面, 請舉出例子?
「不要效法這個世界」保羅所指的世界是代表甚麼?
怎樣可以做到心意更新, 有屬靈的眼光去知道神的旨意? read more

羅馬書第十一章 探究恩泉外邦人最初也從猶太人得救恩

使徒保羅說到以色列人在當時的情況大多數是拒絕福音, 因他們硬心反而外邦人有更多機會聽聞並且接受福音。但他確知神沒有棄絕祂的百姓, 他舉了先知以利亞被迫害時, 似乎只剩了先知一人, 但神卻說祂留下七千人未曾向巴力屈膝, 這是用來助證神已有祂的計劃和安排, 要在末後的日子, 外邦人的數目添滿了, 以色列全家得救, 還有他警告外邦信徒不可自高, 因他們只是野橄欖得接在其中, 也是神的恩典。
很多時我們會為神著想, 怎樣做得到呢, 實在太難, 可能不是這樣, 我們怎樣可以理解以色列國在世上消失了二千多年後, 在1948年5月14日能夠復國, 所以使徒保羅在本章結束前用了讚嘆的禱告去歌頌神的智慧是無可測度。 read more

羅馬書第十章 律法的總結就是基督

使徒保羅繼續講他對以色列的情義結, 不過今次就引用摩西五經去說出律法的義, 「人若行那出於律法的義,就必因此活著。」而引用以賽亞書的內容去講論信道是要人傳的, 究竟他所指的道是甚麼的道理? 為何以色列的猶太人聽不明白?
本章的主題「律法的總結就是基督」, 究竟是甚麼意思? 怎樣演繹這句話? 另外會經常聽到的一句話, 「你若口裡認耶穌為主,心裡信神叫他從死裡復活,就必得救。」是否真是這麼簡單?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