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多書第二章 不同年齡層和階層人物的純全教導

保羅在這裏把年齡層分了老年人、老年婦人、少年婦人和少年人作不同的教導和指引, 在功能方面, 他們會有不同的著重點, 在社會階層方面, 他們是自主的, 從本章2節至8節是給主人的身份所講, 而9節至10節特別對僕人所講, 很明顯僕人要服事地上的主人, 在今天來說是僱員和僱主的關係, 不論是信徒或非信徒, 其實每一個階段的人生都面對不同的問題和挑戰。

1 但你所講的,總要合乎那純正的道理。 2 勸老年人要有節制,端莊,自守,在信心、愛心、忍耐上都要純全無疵。 3 又勸老年婦人舉止行動要恭敬,不說讒言,不給酒做奴僕,用善道教訓人, 4 好指教少年婦人愛丈夫,愛兒女, 5 謹守,貞潔,料理家務,待人有恩,順服自己的丈夫,免得神的道理被毀謗。
純正的道理是指著甚麼而言?
從經文中老年人和老年婦人面對甚麼問題?
你覺得老年人最容易犯錯的問題? 他給老年人的提醒怎樣有幫助呢?
你覺得老年婦人最容易犯錯的問題? 他給老年婦人的提醒怎樣有幫助呢?
這裏說到不要作酒的奴隸, 特別在老年婦人, 可能是克里特島的社會問題, 說出酗酒帶出的問題?
老年婦人可以把以前持家的經驗傳承給下一代, 為甚麼是一件重要任務?
說出少年婦人這裏的重要責任? read more

瑪拉基書第四章 神審判的日子定必來到

當我們面對艱難、不公平和沒有公義時, 生活實在是非常難過, 像柴油火車進入漆黑的隧道, 既要忍受難聞的氣味又不知道在黑暗裏再要等多久, 其實瑪拉基書的回歸猶大人, 他們也面對類似的情況並信仰偏差和疑問, 正好在瑪拉基書結束之時, 神說出終極的結果, 「凡狂傲的和行惡的必如碎秸,在那日必被燒盡,根本、枝條一無存留。」,「但向你們敬畏我名的人,必有公義的日頭出現」, 我們知道以後的四百年, 神沒有向猶大人默示說話, 直至施洗約翰和耶穌時代, 到現在耶穌復活升天已有五個四百年之久, 何時耶穌會第二次再降臨, 我們實在不知道, 我們要活著甚麼態度去迎見主呢? read more

瑪拉基書第三章 真假信徒神必能分辨

以色列民有一個錯覺就是神一定會祝福神的選民, 神的原意就是讓列國藉亞伯拉罕的子孫得福說, 「萬國都必因你得福。」 加拉太書 3 :8b, 所應許的原是向亞伯拉罕和他子孫說的,神並不是說「眾子孫」,指著許多人;乃是說「你那一個子孫」,指著一個人,就是基督。 加拉太3:16, 這裏所說的使者在前面預備道路和主必進入祂的殿, 正是新約福音起頭的描述, 施洗約翰正是舊約和新約的交接, 耶穌基督是新約的開始, 瑪拉基書也是舊約記載中最後的一位先知, 之後神的話語就沉寂四百年。
說到神的威嚴和審判, 誰能站立得住, 祂如火能煉淨金銀, 去除雜質, 在人的觀點, 當然過程是不好受, 反過來說, 人不願意改過, 便說為神所做的, 只是徒然而沒有功效, 但神給人保證, 為神努力的人, 有紀念冊為他們記錄他們所負出的, 神一定分出真心真意的信徒, 所以主耶穌在當時也指責假冒為善的法利賽人, 他們只有外表沒有真實內心敬虔。
當然本章最經常被引用到就是有關十分之一的奉獻, ”這奉獻是用來供養利未支派, 若果以色列其餘支派不甘心奉上十一奉獻, 利未祭司又怎能生活, 聖工又怎樣繼續, 現今的信徒, 也要甘心奉獻去開展更多神的工作。 read more

瑪拉基書第二章 上樑不正下樑歪

今次所硏讀的章節, 神給我們很嚴厲的宣告, 特別是給當時的祭司, 「你們就知道我傳這誡命給你們,使我與利未所立的約可以常存。這是萬軍之耶和華說的。」從瑪拉基書2:4中便可得知, 祭司職份是何等重要, 在舊約經文(請參考下面連結), 只有利未支派才有資格作祭司, 是最接近神的工作, 神就把利未支派分別出來, 成為神與人中間的重要橋樑, 他們不但為自己為百姓獻祭贖罪, 更要熟悉律例典章教導以色列民過著聖潔的生活, 神是有一定的要求, 要作好榜樣, 不可馬虎了事, 否則以色列民在神面前偏離正道, 遠離神祝福的泉源, 背棄與神立的約, 被自己的罪惡纏繞, 難免受到咒詛。所以在此說明神雖然有慈愛, 但亦有公義的一面, 人若不守與神立的約, 就有警告和懲罰。 read more

瑪拉基書第一章 只在外表的敬拜

瑪拉基書是描述猶大人回歸後信仰和生活逐漸腐敗, 先知瑪拉基用神與祂子民爭辯的方式而寫成, 拉基書本身未必有很多政治和社會背境給我們參考, 但我們可以從哈該書、撒迦利亞書、以斯拉記、尼希米記等書看出這班回歸的猶大人面對四圍的敵人, 反對他們重建聖殿和城牆, 雖然聖殿建成和城牆已修築, 在實體工程算是完成, 但屬靈信仰還沒有更新, 政治仍未能獨立自治, 經濟環境亦未必比留在波斯地的猶大人好, 他們對神的心漸漸冷淡, 原因是他們所盼望神能推翻面前的政權還未實現, 靈性逐漸減退, 道德標準降低, 每況愈下, 正是現今信徒要留心和警惕。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