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定義「信仰前線」? 就是有心志和別人分享信仰和實踐信仰所發出的果效, 可以是傳統的教會工作人員, 例如牧師、傳道、執事、主日學導師或團契導師, 更有使命感的福音宣教士, 無論是同文化或誇文化, 無論是本土或要越洋到遠方, 還有關心社區的社會工作者, 幫助社會的弱勢羣體, 容易被人忽略老人和幼童, 感到迷惘的青少年, 還有沒有疆界社交媒體的分享者, 因為討論範圍可以很廣闊, 下面只用「學生福音」作例子。
培育信仰新科技信徒活化福音傳播信仰傳承
在十五世紀前, 聖經都是用人手抄寫, 製成一本聖經是非常漫長的工序, 當文字印刷在歐洲十五世紀中葉開始, 聖經就利用當時最尖端的印刷技術大量印刷而得到普及。世界在五百年後的今天, 除了文字紙媒體, 還有影音媒體和現時流行網絡及社交媒體, 廣傳福音和信仰傳承都要在新舊媒體領域上不斷發展, 去影響我們周圍社區未信和信徒羣體。
培育信仰正確的世界觀
當要做社區信仰福音事工之前, 工作人員在信仰和聖經基礎有一定的認識, 在教會或機構不同的崗位都有事奉經驗, 在信仰生活有經歷, 對人有愛心, 對事要分明是與非, 若果初信主的工作人員, 需要較資深的信徒在信仰層面跟進, 避免信仰偏差或誤導。
認知障礙症:伴你同行 -資訊:實用生活篇小錦囊
照顧一位認知障礙者需要不斷學習、調校、增強愛心和忍耐, 他們的行為障礙不是有心作戲弄, 而是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和應變能力減低, 用患者以前的標準作衡量是不切實際, 基本上患者的情況只會每況愈下, 照顧者和家人要預早準備一些方案去幫助大家一起面對認知障礙症所帶來問題、困擾和減低家人的壓力。
有備無患
其中一樣家人最擔心就是認知障礙症患者有一天不能認路回家, 他們未必容易跟路旁陌生人溝通尋求幫助, 最好他們有手機在身給家人求助, 還可以給他們訂造一條手鍊, 刻有家人的聯絡電話, 最簡單就經常帶備一張聯絡卡, 若需要求助就要學識顯示給別人。
認知障礙症:伴你同行 -資訊:你會瞭解認知患者世界嗎?
大多數的資訊都是以照顧者身份去怎樣照顧他們的認知障礙症患者家人, 若果我們換一個角度看事物, 以他們第一身去經歷這個症狀時, 你會更瞭解他們所面對的處境。
記憶因素
由懂得有記憶到現在一刻, 所有事情和經歷片段都儲在大腦記憶, 因認知障礙症令到腦部功能受損, 導致記憶漸漸失去和日常生活技能也隨之溜走, 在病發中間只能與最熟悉的親人和常見面的朋友仍然維持關係, 對於不常見面的親戚朋友, 可能已沒有任何印象, 所以切忌問他們:「你記得我姓名嗎?」 , 應該主動說出自己姓名和關係, 避免他們說不出姓名而引起尷尬和壓力。
認知障礙症:伴你同行 -資訊:心理行為變化
認知障礙症患者因腦部病變而產出各種心理或行為變化或異常, 很多時因忘記擺放東西未能尋回, 而懷疑有人偷竊他們的財物, 尤其是在他們以前有被偷竊的經歷, 更容易觸發這種心境。引申多疑的行為, 特別對不熟悉的陌生人, 患者家人會經上遇到的問題, 就要學識怎樣處理, 不要否定他們的投訴, 盡量幫助他們平服心情。
其次就是幻覺或幻聽, 患者無中生有, 編造不同的故事, 在他們認知中, 實在是曾經發生, 親眼見過或親耳聽聞, 也可能在黃昏入夜期間, 更容易發生, 首先不要質疑患者所講都是一片胡言, 與他們倾談瞭解源頭問題, 可能家中的擺設或入夜燈光不足所影響, 他們的異常感覺和行為起因, 未必即時找出, 最重要就是保持溝通和體諒關懷, 給他們足夠安全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