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摩司書第三章 以色列被懲罰的因由

我們常常有個錯覺, 耶穌為我們的罪釘死在十字架, 我們所犯的罪就由耶穌一人承擔, 當然祂有能力在父神前作我們中保, 神仍有機會追討我們再犯一切罪孽, 猶其是觸犯法例, 更會有地上法庭處理。在第三章神就向以色列開始宣報懲罰的預言, 特別嘗過神恩, 有來自神的律例典章, 祂對以色列民有更高的要求, 讓今天的信徒知道, 雖然是有恩典, 罪惡是會帶來刑罰和苦果。

1 「以色列人哪,你們全家是我從埃及地領上來的,當聽耶和華攻擊你們的話: 2 在地上萬族中我只認識你們,因此,我必追討你們的一切罪孽。 3 二人若不同心,豈能同行呢? 4 獅子若非抓食,豈能在林中咆哮呢?少壯獅子若無所得,豈能從洞中發聲呢? 5 若沒有機檻,雀鳥豈能陷在網羅裡呢?網羅若無所得,豈能從地上翻起呢? 6 城中若吹角,百姓豈不驚恐呢?災禍若臨到一城,豈非耶和華所降的嗎? 7 主耶和華若不將奧祕指示他的僕人眾先知,就一無所行。 8 獅子吼叫,誰不懼怕呢?「主耶和華發命,誰能不說預言呢?
從本章第一節神說到從埃及地領出來和「地上萬族中,我只揀選了你;因此,我必追討你們的一切罪。」新譯本3:2中的含意, 神道出甚麼心聲?
三至六節的經文想帶出甚麼思想?
從這段經文, 說出先知最重要的工作? read more

阿摩司書第二章 神繼續向摩押、猶大和以色列的審判宣告

作為以色列, 聽到第一章的五個宣告和今次的頭兩個宣告, 可能他們認為神會在自己的一邊, 誰知最後的宣告竟是以色列的審判, 首先神的審判和刑罰不是沒有理由, 是清楚指明, 無可抵賴, 而且每一次審判宣告都用「三番四次地犯罪」來顯明犯罪不是偶然的, 讓我們細看神怎樣在祂眼中的罪。

1 耶和華如此說:「摩押三番四次地犯罪,我必不免去他的刑罰,因為他將以東王的骸骨焚燒成灰。 2 我卻要降火在摩押,燒滅加略的宮殿,摩押必在鬨嚷呐喊吹角之中死亡。 3 我必剪除摩押中的審判者,將其中的一切首領和他一同殺戮。」這是耶和華說的。
摩押是羅得的後裔, 神沒有給他們律法去遵守, 神對摩押的指控, 你會怎樣看出神對人的道德要求? read more

阿摩司書第一章 神向在以色列五個鄰國的審判宣告

當我們查考阿摩司書時, 我們首先知道當時北國以色列的政治勢力和鄰國的政治關係, 耶羅波安二世的事蹟記在列王紀下14:17-29, 他收回大馬士革和先前屬猶大的哈馬歸以色列, 政局相當穩定, 可惜他仍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 。
第一章神要刑罸的民族, 多是以色列的仇敵, 從出埃及開始就有記載, 撒母耳記上 14:47 「掃羅執掌以色列的國權,常常攻擊他四圍的一切仇敵,就是摩押人、亞捫人、以東人和瑣巴諸王,並非利士人。他無論往何處去,都打敗仇敵。 」, 一節就說出五個仇敵, 我們也要知道摩押和亞捫是羅得的後裔, 以東是以掃的後裔, 與亞伯拉罕、雅各和他們的後裔很有關係。
另外很多人質問, 為何舊約耶和華神要滅絕某些民族? 從首兩章我們可以仔細看看神藉先知阿摩司向他們發出的指控, 更要注意「三番四次」的出現。 read more

阿摩司書導讀

先知阿摩司信息是向北國以色列說的, 當時北國耶羅波安二世當政, 在政治和經濟表面不錯, 內裏的社會實有很多不公義, 貧窮被權貴所欺壓, 宗教上只有表面敬拜, 卻沒有敬畏神的心, 神的憤怒荘臨到他們身上, 神藉先知阿摩司首先宣告在以色列週圍列國的審判並包括南國猶大, 而最終也臨到以色列, 神三番四次的勸告也不知罪悔改, 才有最後審判以色列被滅的刑罰, 在先知書最後部分, 神不會完全滅絕以色列, 餘民將會一天再召聚復興。
阿摩司書大綱
1-2章 神會有8處的審判, 最後包括以色列
3:1-5:17 神對以色列3個宣判對話
5:18-6:14 神對以色列2個哀哉預言
7:1-9:10 神有5個對付以色列的異象
9:11-15 以色列將會復興 read more

怎樣思考愛能遮掩許多的罪

當我們之前讀到彼得前書 第四章, 7 萬物的結局近了,所以你們要謹慎自守,警醒禱告。 8 最要緊的是彼此切實相愛,因為愛能遮掩許多的罪。 9 你們要互相款待,不發怨言。 10 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侍,做神百般恩賜的好管家。 彼得前書 4:7-10
特別怎樣理解「愛能遮掩許多的罪」? 首先「罪」在聖經中怎樣定義? 凡犯罪的,就是違背律法,違背律法就是罪。 約翰一書 3:4,
跟著要看神對罪的態度, 6 耶和華在他面前宣告說:「耶和華,耶和華,是有憐憫有恩典的神,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 7 為千萬人存留慈愛,赦免罪孽、過犯和罪惡;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 出埃及記 34:6-7, 雖然神有慈愛並且赦免罪, 但有罪的不能算為無罪。
所以不是你知道某人犯罪, 而你不通告某人的罪就是因愛遮掩罪, 因為在神的觀點, 某人已在神的眼目中已犯了罪, 可能你告發某人, 使到某人不再繼續犯罪, 避免更多的受害者, 這當然不是愛能遮掩罪, 而是公義阻止罪惡。
愛能遮掩許多的罪是有兩個層面去探討, 這也是彼得前書說到的情況, 若果各人都有愛心, 那些窮苦飢民缺乏食物保暖衣裳和棲身住處, 若果有人能解決他們燃眉之急, 能夠食得飽、穿得暖和有容身地方, 就不會去偷竊犯罪, 即使不是全部, 也可以防止大部分因偷竊而衍生的罪惡。
第二個情況就是在自己的角度去出發, 不觸及對方的回應, 可說是因愛自己不會犯罪而別人又不會成為受害者, 舉一個例子, 若果知道今晚的宴會將享用紅酒, 雖然可以自己駕車, 但恐怕酒後酒精超標駕駛而觸犯交通條例, 所以來回都用電召的士, 當然比起自駕的費用就高得多, 第一可以避免犯法, 還有機會因為醉酒駕駛而導致交通意外, 可能令到他人傷亡, 當然你會質疑這個舉動是否真是出於愛, 或可以調整醉酒的例子, 主人翁有酗酒習慣, 經常因醉酒而引發家庭暴力, 後來因知道妻子懷了自己的身孕, 就痛定思痛, 洗心革面戒酒, 希望嬰孩在一個溫暖的家庭成長, 因為愛的能力去設法解決被酒控制的問題, 重新建立家庭關係, 因而避免日後的家暴和子女成長的問題。請不要看輕愛的改變動力, 當然愛得不正確也是問題, 讓我們在哥林多前書 13:4-8聖經所指示何謂愛, 或會有更立體看法可以多方學習。
4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 5 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 6 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 7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8 愛是永不止息。先知講道之能終必歸於無有,說方言之能終必停止,知識也終必歸於無有。
最後用約翰一書 4:19去結束今次的討論, 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