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百變蕭芳芳 從童星到影后

蕭芳芳是香港人非常熟悉的名字, 原名是「蕭亮」, 可能你未必知道她是童星出生, 你或會未曾曉得她主持一個電視音樂節目「芳芳的旋律」, 較年長的讀者可能認識她是粵語長片時代的純情玉女, 直到在1970年她暫別演藝事業, 重拾她尚未完成的學業夢想, 遠赴美國修讀大學課程, 學成回港, 成為當時少數高學歷演藝女演員, 並在1977年中節目「點只咁簡單」的環節, 飾演非常土頭土腦的林亞珍, 由電視做到電影, 從此她扮演的角色更多元化, 更是獲獎無數, 是一位跟香港一起成長的演藝人。回想她自小要面對經濟困難, 但她有演戲天賦, 在事業高峯時, 勇於放棄演戲事業, 要達成自己的夢想, 經過更多生活的歷練, 演活不同的角色, 面對婚姻的失敗, 也能重新出發, 找到美好伴侶, 雖然患有嚴重耳疾, 總是勇敢面對, 滿有生命力, 芳芳精神, 應是每個香港人學效的榜樣。 read more

香港懷舊電視遊戲節目再思

花王俱樂部
胡章釗先生主持的電視遊戲節目, 算是最早期的現場有獎問答遊戲之一, 當時節目的贊助商是日本花王產品, 例如洗潔精、沐浴露、肥皂等產品。參加者首先答對問題才過關, 答錯就只能一手拿走桌上的花王產品, 答對就可以揀寶箱, 寶箱的獎品可以是價值在當時高昂的彩色電視機、雪櫃等, 也可以實用的電飯煲、多士爐, 還可以是價值很低的雞毛掃、不求人等, 胡章釗先生看完寶箱的禮物, 就會開始出價, 有時高, 有時低, 獎金可以一添再添, 跟住就問, 獎品定獎金, 參加者一時心大心細, 他們有時選擇正確, 但也有不要高獎金而要寶箱獎品的雞毛掃, 不禁令現場觀眾哄堂大笑, 製造不少娛樂。 read more

中詞日曲的那些日子

香港上世紀七十年初, 唱片和錄音帶的行業逐漸蓬勃起來, 由於香港本地作曲的音樂人不多, 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 並且日本的電視劇集在香港也熱播, 雖然音樂是國際無分國界的語言, 若果日曲能配上中詞就會更親切, 更容易給聽眾受落, 今次選擇了三首日本電視主題歌和改編的中文歌並不是最流行, 但在七十和八十年代表不同階段的里程碑, 不知你又喜歡那一首中詞日曲?

二人世界
1970年首播, 由竹脇無我和粟原小卷領銜主演, 最近也在網絡看了幾集, 應該是由盧國雄和黃韻詩配音, 是一部愛情浪漫生活小品電視劇, 1978年用了二人世界的旋律, 填上中詞成為香港電台廣播劇千帆盡處的主題歌, 歌名「我心永屬你」, 是由當時劇中主角 葛劍青、黃兆強合唱, 差不多開該台廣播劇主題歌先河。 read more

廣播和配音背後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 電台廣播事業正是蒸蒸日上, 無線電視也開始廣播, 電台廣播劇已非常流行, 電視初期因資源關係, 本地劇集無法滿足當時需求, 所以粵語配音外語劇集也就應運而生, 在這段時間有很多在幕後密密耕耘的播音員和配音員成為廣播劇和外語劇角色聲音演繹的靈魂。
著名的廣音藝人有很多, 在兒時聽過還記得有麗的呼聲的鄧寄塵, 商業電台的馮展萍和尹芳玲, 還有香港電台的鍾偉明。致於配音員有譚炳文、姜中平、盧國雄等等, 數之不盡, 可以按下面連結有更多的有關資訊。
播音員和配音員雖然都是聲演, 但性質相當不同, 播音員的發揮程度會較大, 都要聲音和感情來觸發聽眾想象空間, 因為配音員一定要配合畫面和口型, 有一定的難度, 我始終覺得香港的電視管理層欠了各配音員一份工作的表揚和應同, 在片尾沒有展示他們的名字。
在聖經中, 神非常重視人的名字和家譜, 在希伯來文, 每個名字都有意思, 有一日,那人和他妻子夏娃同房,夏娃就懷孕,生了該隱,便說:「耶和華使我得了一個男子。」 創世記 4:1, 若果細閱註腳, 該隱就是「得」的意思。 最重要的是你的名字是否列在生命册上, 11 我又看見一個白色的大寶座與坐在上面的,從他面前天地都逃避,再無可見之處了。 12 我又看見死了的人,無論大小,都站在寶座前,案卷展開了;並且另有一卷展開,就是生命冊。死了的人都憑著這些案卷所記載的,照他們所行的受審判。 13 於是海交出其中的死人,死亡和陰間也交出其中的死人,他們都照各人所行的受審判。 14 死亡和陰間也被扔在火湖裡。這火湖就是第二次的死。 15 若有人名字沒記在生命冊上,他就被扔在火湖裡。 啟示錄 20:11-15
信徒要認識和聽主耶穌的聲音, 要能分辨真正的主人,否則就很容易做了迷失的小羊。
 1「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人進羊圈,不從門進去,倒從別處爬進去,那人就是賊,就是強盜。 2 從門進去的,才是羊的牧人。 3 看門的就給他開門,羊也聽他的聲音。他按著名叫自己的羊,把羊領出來。 4 既放出自己的羊來,就在前頭走,羊也跟著他,因為認得他的聲音。 5 羊不跟著生人,因為不認得他的聲音,必要逃跑。」 6 耶穌將這比喻告訴他們,但他們不明白所說的是什麼意思。 約翰福音 10:1-6 read more

李我 廣播鼻祖風行省港澳

今次所講的人物是李我, 原名李晚景, 較年輕的讀者未必知道是那一位, 他是廣播界的鼻祖, 較譚炳文更早出道, 播音皇帝鍾偉明也拜他為師。我本身沒有印象聽過他的廣播小說, 反而聽過他的太太蕭湘在商台所講的倫理小說, 早於1946年在廣州風行電台首創天空小說, 而大受歡迎, 跟著先後在麗的呼聲、澳門綠邨電台和商業電台擔任不少廣播節目, 及至1975年急流湧退, 結速他的廣播生崖。
李我是第一代的廣播人, 實是廣播奇才, 由編劇、聲演多個角色, 只憑幾十字的大綱就可以講足半個至一個鐘的廣播故事, 每集之間是大有關係, 他會用盡心思在結尾的佈局都會叩人心弦, 聽眾都很想知道日後的劇情發展。
在他廣播出道時, 雖然年紀還不到三十歲, 但他已面對人情冷暖, 世態炎涼, 百感交雜在心頭, 在他少年時, 有機會接觸當時的導演湯曉丹和編劇高手唐滌生, 還有組織劇團, 到處闖蕩, 面對觀眾, 極速濾積不少人生月歷, 可說在社會大染缸打滾, 成為日後廣播劇的題材。
其實每一個人都有一個獨特的人生故事, 尤其是信了耶穌的信徒前後改變, 我們要預備自己, 好把我們得救見證的故事述說給我們身邊的親戚朋友。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