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書第十二章 信徒用自己獻為活祭

使徒保羅在本章就開始講述信仰如何應用在日常生活和待人接物。舊約時期有祭司和獻祭制度, 其實舊約的獻祭都是預表主耶穌指向在十字架為世人犧牲, 原先舊約獻祭已不需要, 但保羅勸信徒 「將身體獻上,當做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 並要更新信徒的世界觀, 信徒肢體要互相配搭。保羅怎樣教導我們活出信仰? 讓我們一起探究。

1 所以弟兄們,我以神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做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侍奉乃是理所當然的。 2 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
神的慈悲怎對相信祂的人?
「將身體獻上,當做活祭」, 作為今天的信徒你會怎樣演繹使徒保羅的勸喻?
這裏講的「侍奉」, 可以在教會以外的層面, 請舉出例子?
「不要效法這個世界」保羅所指的世界是代表甚麼?
怎樣可以做到心意更新, 有屬靈的眼光去知道神的旨意? read more

羅馬書第十一章 探究恩泉外邦人最初也從猶太人得救恩

使徒保羅說到以色列人在當時的情況大多數是拒絕福音, 因他們硬心反而外邦人有更多機會聽聞並且接受福音。但他確知神沒有棄絕祂的百姓, 他舉了先知以利亞被迫害時, 似乎只剩了先知一人, 但神卻說祂留下七千人未曾向巴力屈膝, 這是用來助證神已有祂的計劃和安排, 要在末後的日子, 外邦人的數目添滿了, 以色列全家得救, 還有他警告外邦信徒不可自高, 因他們只是野橄欖得接在其中, 也是神的恩典。
很多時我們會為神著想, 怎樣做得到呢, 實在太難, 可能不是這樣, 我們怎樣可以理解以色列國在世上消失了二千多年後, 在1948年5月14日能夠復國, 所以使徒保羅在本章結束前用了讚嘆的禱告去歌頌神的智慧是無可測度。 read more

羅馬書第十章 律法的總結就是基督

使徒保羅繼續講他對以色列的情義結, 不過今次就引用摩西五經去說出律法的義, 「人若行那出於律法的義,就必因此活著。」而引用以賽亞書的內容去講論信道是要人傳的, 究竟他所指的道是甚麼的道理? 為何以色列的猶太人聽不明白?
本章的主題「律法的總結就是基督」, 究竟是甚麼意思? 怎樣演繹這句話? 另外會經常聽到的一句話, 「你若口裡認耶穌為主,心裡信神叫他從死裡復活,就必得救。」是否真是這麼簡單? read more

羅馬書第九章 神的主權從以色列到外邦人

當使徒保羅回首自己猶太人的身份, 對自己本族的宗教偏見非常清楚, 也道出他的肺腑之言, 雖然未必解答各人的疑問, 但也勾起神的主權和祂的揀選, 世人甚至信徒都有設定的公平標準, 但不是絕對標準。
我們在本章怎樣從保羅的例子認識神的主權和揀選後, 更加認識神的屬性並要服在祂的旨意而不是不斷的問「為甚麼是這樣?」。

1 我在基督裡說真話,並不謊言,有我良心被聖靈感動給我作見證。 2 我是大有憂愁,心裡時常傷痛。 3 為我弟兄,我骨肉之親,就是自己被咒詛,與基督分離,我也願意。 4 他們是以色列人,那兒子的名分、榮耀、諸約、律法、禮儀、應許都是他們的; 5 列祖就是他們的祖宗;按肉體說,基督也是從他們出來的——他是在萬有之上永遠可稱頌的神!阿們。 6 這不是說神的話落了空。因為從以色列生的,不都是以色列人; 7 也不因為是亞伯拉罕的後裔,就都做他的兒女,唯獨「從以撒生的,才要稱為你的後裔」。 8 這就是說,肉身所生的兒女不是神的兒女,唯獨那應許的兒女才算是後裔。 9 因為所應許的話是這樣說:「到明年這時候我要來,撒拉必生一個兒子。」 10 不但如此,還有利百加,既從一個人,就是從我們的祖宗以撒懷了孕, 11 雙子還沒有生下來,善惡還沒有做出來——只因要顯明神揀選人的旨意,不在乎人的行為,乃在乎召人的主—— 12 神就對利百加說:「將來大的要服侍小的。」 13 正如經上所記:「雅各是我所愛的,以掃是我所惡的。」
為何使徒保羅為自己本族以色列人憂愁?
為何有人懷疑神的話落了空? 使徒保羅怎樣解釋「亞伯拉罕的後裔」?
聽到使徒保羅對神揀選人的例子後, 怎樣幫助作為現代信徒的身份? read more

羅馬書第八章 肉體和聖靈之間

當使徒保羅談到隨從肉體和隨從聖靈之間的事情, 我們首先清楚屬肉體是甚麼一回事? 保羅未必指到我們血肉的身體, 可能是原先的立場和價值觀, 可能都屬象徵意義。屬聖靈也不是高不可攀的品格, 未必是社會主流所認同。信徒在成長之路, 都是遊走在一般社會認同的價值觀和跟從主耶穌後的價值觀之間, 何去何從是信徒應有清楚的方向。

1 如今,那些在基督耶穌裡的就不定罪了。 2 因為賜生命聖靈的律在基督耶穌裡釋放了我,使我脫離罪和死的律了。 3 律法既因肉體軟弱,有所不能行的,神就差遣自己的兒子成為罪身的形狀,做了贖罪祭,在肉體中定了罪案, 4 使律法的義成就在我們這不隨從肉體、只隨從聖靈的人身上。
請解釋「那些在基督耶穌裡的就不定罪了」?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