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耶穌在四福音的記載中, 有很多情況都用比喻來說明或形容天國或神的國的道理。我們的語言都是要有親身的經驗, 才能領悟, 天國到現在還未完全實現, 所以要明白, 是有難度。首先問自己, 是否聽完比喻之後, 會比較容易明白一點, 可能因為文化背景和年代的不同, 我們現代人未必明白箇中的道理。撒種的比喻, 事實連主耶穌的十二門徒也聽不明白, 需要事後請教主耶穌加以解釋。
作者: admin
自由自在俯瞰中國
人生好像旅途, 我們雖然努力計劃, 也不是我們想去的目的地, 有時又會在不知不覺中, 去到意想不到的角落, 尋找理想的烏托邦, 是我們一生的追求, 遺憾是人間無樂土。雖然這樣, 我們藉著旅遊, 增廣見聞, 觀賞神創造的偉大。
自己身為中國人, 對中國的地理知識認識實在太少, 非常慚愧, 希望藉東海嘉措的視頻一起俯瞰中國的風貌, 雖然片長一小時四十多分鐘, 你會覺得時光飛逝。在不同的角度去欣賞, 別有一番風味。紀錄片主要是一個人的製作, 但當中一定有不少途中的當地幫手。正如你們能登入這個網站瀏覽, 也是緣份, 最後送上林志美唱的偶遇, 希望可以從「怕沒法遇」轉為「盼再相遇」。
吳昊的香江足跡
今日添了瀏覽類別「想當年香港」, 源自香港73演員劉一帆的「想當年」對白, 主要帶大家懷緬一番, 回顧當年的香港集體回憶, 希望每一次的舊日片段給大家屬靈的深度尋思。
打頭炮是吳昊的香江足跡, 原名吳振邦, 七十年代加入 TVB 做編劇、資料搜集和監製, 作品有狂潮、網中人、萬水千山總是情、儂本多情等。因他對舊事物的探搜和嚮往通俗文化的尋找根源, 不時出現懷舊節目, 分享他多年來搜集的資料, 今次主要用香港電台製作的「文化樹下:吳昊 ・ 風起了」和薰妮的「每當變幻時」, 勾起大家的回憶, 當中有吳昊風趣的一面, 點解我碗麵有一隻烏蠅的不同答案, 又點解死叫「拉柴」, 視頻訪問的人物有他的太太吳黃嘉慧、舒琪(香港演藝學院電影電視學院院長 )、彭志銘、冼杞然、黎文卓、Yvonne、盧偉力、陳家樂、劉天賜和莊文強。視頻的其中片段包括潮爆香港 2010、集體回憶 – 七十年代 2002、香港盤旋 1990、薇微語 2009、吳振邦博士(昊Sir)追思會片段、香港故事 2008。
對神渴慕的態度
不知你曾否經歷過在遠足時, 攜帶的水已經喝完, 還是很口渴, 終於你見到樽裝水的售賣, 你的心突然非常雀躍萬分, 跟著你所飲是清純甘甜的一口活水, 喝完之後, 整個人都舒暢過來。正如詩人在詩篇四十二篇和六十三篇對神的渴想所描述, 首篇是可拉後裔的訓誨詩, 而另一篇是大衛在曠野所寫的詩篇。
今天的信徒是否仍像詩人對神純存敬畏的心呢, 抑或對神很多物質的真誠請求, 希望大家自省, 在大自然當中, 野生動物要在荒野生存, 必須有一定求生的技能, 而信徒的屬靈生命, 很多時在艱難時, 像大衛更渴想神和更認識神。最後送上大象尋找水源的視頻, 並我很喜歡的詩歌「如鹿切慕溪水」和英文詩歌「詩篇四十二篇」純音樂, 讓大家一起默想這詩篇, 最重要還有黃彼得牧師在金燈臺刋登的「渴慕神」。
「老」是要談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未必每位都知道句的意思, 是出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在一班老人家當中, 要看顧自己有關係的老人時, 也同等地要看顧人家的老人, 這也推及到年幼小孩, 例如我去護老院探望母親時, 視旁邊的其他公公婆婆如無物。一句交談都沒有, 只看顧母親, 就不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再問老唔老? 可能有兩個答案: 唔認老、或要認老。先和後的答案會在乎年齡、身體健康、心境和自理能力。無論是身在的澳洲或出生地香港, 都面對社會人口老化的問題, 其中的原因是戰後嬰兒潮的出生人口漸漸老化和現代醫學的進步。無論是個人、家庭、教會、社區和國家, 大家都要思考這個問題, 集思廣益, 給我們更多的出路。今次我不會把視頻撮要, 只是在標題下加上相關思考要點, 讓大家安靜思想老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