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

在英國倫敦泰特不列顛美術館中,掛了一幅名為《希望》的布面油畫。畫家是喬治•弗雷德里克•沃茨 (George Frederick Watts, 1817-1904),一位屬於英國維多亞時代的畫家。

沃茨創作此畫時,剛遇到十九世紀末悲觀主義風氣所吹襲,工業革命的誕生,未見其利,先見其害,環境生態受到污染已不用說,踐踏人權的事件也接踵而來。人類對未來有一種恐懼感,對存在感到虛空,烏托邦的概念,一掃而空。

《希望》畫中的主角,只有一名女子。她身穿簡陋墨綠色的衣服,赤著雙腳,坐在一個隨時可以讓她滑落的地球上。她彎曲著腰,以至她的肩膀,比起後腦,還高出幾分。她的雙眼,像孩子們玩「耍盲雞」一樣,被白布所覆蓋,完全看不見前方。女子唯一能夠做的,就是憑著指尖的觸角和靈敏的聽覺,演奏里拉琴。一般的里拉琴,都有七條弦線,女子左手所緊握的里拉琴,卻只剩下一條絃,而且隨時有斷弦的危機。女子卻集中精神,全神貫注,以右手撥弄絃線,讓里拉琴發出微弱的聲音。

畫中的構圖,加上朦朧暗淡的色彩,令當代的評論家建議這畫該被稱為《絕望》。但沃茨卻不為所動,他曾畫同一畫三次,每次都稱它為「希望」。他曾寫信給女友,信中提到這幅畫,「藉由畫中僅存的一根琴弦依然能奏出樂曲的景象,暗喻希望的存在。」

絕望和希望,其實只是一根琴弦之差。憂心忡忡的人士,眼見窮途末路,舉步艱難,便斷定一根琴弦,不會產生甚麼果效,早已宣布投降。但心存盼望的人,卻會盡力握緊最後一絲琴弦,心存忍耐,苦撐下去,深信希望的曙光,快將再現。

「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愛固然是最大,但尚有氣息的人,在與痛苦共存的人生中,絕不可缺少望。

 

© 2020, Faith Living Resource & Information Centr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