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經訪問過當代的猶太人,他的問題是:「在你們心目當中,你們會最喜歡你們列祖當中那一位,是亞伯拉罕呢,是以撒呢,還是雅各呢?」如果讓我們猜測的話,我們一定以為他們會選擇雅各,因為雅各的別名就是以色列,是今天以色列國的來源名字。我們也認為他們會選擇亞伯拉罕,畢竟亞伯拉罕是信心之父,是神與他立約,要使萬國從他得福的那一位。被訪者的答案卻令人驚訝,因為當代大部分猶太人最喜愛的,竟然是以撒。
以撒人生中較為特別的一幕,就是神吩咐他的父親亞伯拉罕,要將他獻上為燔祭。亞伯拉罕沒有因為他一百歲才有這孩子,拒絕這行動;他反而表現極大的信心,把柴擺好,捆綁以撒,放在壇的柴上,並要伸手拿刀,要殺他的兒子。就在血準備要流出的那一刻,神卻叫他不可傷害他的兒子。以撒於是成為燔祭過程中的生還者。
在希伯來文,燔祭一詞是Holocaust。在20世紀,Holocaust 一字有新的意義,就是「大屠殺」。在第二次大戰時,希特拉有意要滅絕猶太人,於是他將歐洲各地的猶太人捉拿,運送他們到集中營,然後以毒氣殺死他們。結果,總共有六百萬猶太人,死於大屠殺中。
當今的猶太人喜歡以撒,就是因為以撒的經歷,最能代表他們歷史的經歷。以撒本要被獻為燔祭,卻能生存下去,而且以後的日子,還總算過得不錯,最後高壽而死。猶太人在經歷大屠殺之後,也竟沒有被滅絕,反而在戰後三年,以色列復國。這國家先後被列國統治了二千五百多年,竟能復國,保留以往的信仰,文字和文化,所表現的生命力,實在強大。無論是以撒,是二次大戰後的猶太人,他們都經歷Holocaust,並且都能夠生還,這絕對不是偶然和幸運,而是有神的保護和帶領。
以撒的人生是我們最容易認同的。當我們回想過去的歲月時,我們可能會感到曾被人欺騙,或被人欺壓,在不少情況下,感到自己是受害者,日子不容易過。但奇妙的是,這些艱難的日子都成過去了,而我們仍然好好地活。我們只能感恩,一切都是神的恩典。
以撒這名字很有意思,就是「他笑了」。起初我們還以為「他」是指亞伯拉罕,但當我們讀完以撒的故事後,我們會認為「他」指以撒自己,會更為適合。以撒告訴我們,原來人生艱難的日子總會過去,之後我們便可將哭泣變為笑容,而且能夠笑到最後。
© 2021, Faith Living Resource & Information Centr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