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幽靈

《太平洋幽靈》(Against the Sun) 是一部根據真實事件,由美國電影公司所拍攝的電影,於2014年公開放映。話說1942年,當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後,美國集結了二千名士兵,打算還擊。一月16日,有一架戰鬥機出發。機上有三人,由機長哈迪克森(Harold Dixon)率領其餘兩名機員,分別是投彈手帕斯圖拉(Tony Pastula) 和通訊兵奧德里奇(Gene Aldrich) ,受命去執行一項任務。

但是,飛機在航行途中,偏離了航道,加上燃油已耗盡,不得不緊急迫降海面上。飛機沉沒於海底,幸而他們找到一個黃色救生筏,暫時得已保命。他們知道救援飛機,一定會尋找他們。第二天,救援飛機果然在遠方出現,但他們沒有閃光彈,以致救援飛機上的人未能看到他們。在沒有食物、沒有淡水、沒有補給的條件下,他們便開始在充滿危險的南太平洋上漂流。 read more

魯濱遜漂流記

《魯濱遜漂流記》(Robinson Crusoe) 是一本十八世紀初的小說,由英國人丹尼爾·笛福(Daniel Defoe) 於59歲時所著的第一部小說。書的原名可直譯為《關於一名誕生於約克鎮,名叫魯賓遜‧克魯索的水手,因船難而獨活在一個美洲海岸邊、接近奧里諾科河河口的小島長達二十八年的奇妙冒險故事》。書名頗長,卻能簡單清楚交待故事的內容。

故事看似是真實的自傳,其實不然。書中的人物和故事情節其實都是創作出來的。該故事能吸引讀者,是因為它涉及的主題包括人如何在絕境中生存,人生存的意義,和宗教信仰的重要等。故事中有一環節,記述魯濱遜沉思,想到自己的處境。他記下當時自己禍與福的情況,如下表: read more

從陸游「讀書」詩到「讀經」習慣

南宋著名詩人陸游(公元1125-1210年)曾寫過一首名為《讀書》的詩,內容如下:
歸志寧無五畝園,讀書本意在元元。
燈前目力雖非昔,猶課蠅頭二萬言。

陸游晚年退居家歸鄉後,每天晚上仍保持讀書的習慣。他深知自己眼神已不如從前,而且當時點的油燈,我們也可肯定,沒有現代電燈的光亮。但他卻還是規定自己,每晚起碼要讀完兩萬的蠅頭小字,才往床就寢。

陸游值得欣賞的地方有二。第一,是他讀書的目的。不少人讀書是為功名,為尋得一份優差,得到可觀的收入。但當他們因此而享有舒適的生活後,便不再觸摸任何書籍了。但陸游卻不同,他本已退休,沒有打算要再做官。他也不愁生活,因為詩的首句已說明,難道回鄉後,他還沒有五畝田地可以維持生活嗎?他提出“讀書本意在元元”,意思是,他讀書學習,無非是為黎民百姓。 read more

利百加的人生旅程

很多人都同意,人生就是一場旅程 (Life is a journey) 。以旅程來形容人生是非常貼切的,它表示我們會有一個目標,一個理想,而我們會努力前行,希望我們有一天能達到目標。當然,我們也知道有些人選擇旅程是沒有目標的,他們四處流浪,不決定下一站要往那裡去,隨心所欲,想到要留便留,想到要走便走。不過這類人顯然是少數,而且真正套用在現實生活上,可謂少之又少。又有誰會對明天不存任何計畫或期望,活得一天便一天呢? read more

以撒人生的啟示

有人曾經訪問過當代的猶太人,他的問題是:「在你們心目當中,你們會最喜歡你們列祖當中那一位,是亞伯拉罕呢,是以撒呢,還是雅各呢?」如果讓我們猜測的話,我們一定以為他們會選擇雅各,因為雅各的別名就是以色列,是今天以色列國的來源名字。我們也認為他們會選擇亞伯拉罕,畢竟亞伯拉罕是信心之父,是神與他立約,要使萬國從他得福的那一位。被訪者的答案卻令人驚訝,因為當代大部分猶太人最喜愛的,竟然是以撒。 read more